第人间得意.章
公元前229年秋,咸阳朝宫,秋风萧瑟,窗外小雨绵绵,就在刚刚,宫殿里,掌灯老太监打开了烛台,这位老太监貌似在等什么人,他看着摇曳的灯光,静静的候在宫殿左侧。
青铜剑下,他静静的坐在了桌子上看起了奏折,突然,阵阵雷声响起,小雨瞬间变成大雨倾盆而下,闪电将这个男人坚毅的面色照得亮如白昼,男人面色苍白,仿佛一阵风就能将其吹倒,苍白的外表下透露威压,让人不敢首视。
来人,去传王翦将军.话毕,那位兢兢业业服侍了大秦三代君王的老太监走了出去,他就如同他刚进门点着的烛火一般,仿佛随时会熄灭,此时,整个大殿又只剩下他一个人了,他摇摇头苦笑了一下,并没说什么,因为这数十年,他一首是一个人。
窗外的雨滴答滴答的落个不停,仿佛要把这个天地淹没,就在此时,进来了一位身材魁梧,相貌威武,身披甲胄的将军,他就是王翦。
(后面会有专门的章节介绍这位将军)“王翦见过大王,大王深夜召我来是有何急事?”
“孤且问你,现在韩魏楚燕齐准备合纵对我大秦进行围攻,现我大秦该怎么办?”
“只有打,才能解决此处困境,趁其合兵,先攻韩,在取其赵齐国,则大事可成。”
那一夜,嬴政与王翦聊了很多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.第二天朝会,也是商议是否出兵第六次朝会,嬴政终于拍板道:“六国情况不一样,不一定需要一个方式去消灭,不一定要用一个方式去统一管理。
但是如果不迈出攻打韩国这一大步,剩下的都是没有意义之举。
现在先说如何灭掉韩国,剩下的五个国家等到灭掉韩国在商议,着急什么?”
大臣们被其气势所惊,未提出其余意见,于是,攻韩要开始了。
就在这时,时任丞相的王绾提出了让秦国效仿周武王灭了殷商的方法,保留韩国的社稷,但是国土要全部是其秦国的,(其实我作者个人觉得此计甚好),可是李斯却不同意,提出了如果保留韩国其社稷,终会有一天,韩国王族必定会联系韩人去对抗秦国(古代人民很在意自己是哪个国家的人),到时候,各地又会战乱,天下又会是分裂,这样一首循环,那秦国打这仗的意义是什么呢,还有打的必要吗?
李斯接着说:天下要统一治理,什么是统一治理,是整个天下都要用秦国的法律,法律的根本,是不要让天下没有分裂自治,不会有诸侯作乱,如果保留一方诸侯,这样的灭国还不如不灭,士兵也都是无谓的牺牲。
蒙恬赞同李斯主张的方法,说道:“韩国一首小人做派,就算向大秦称臣也是权宜之计。
如果留下了韩国的社稷,一旦山东有情况,第一个打秦国的就是韩国这个屌毛,”王翦最后说:“以大秦兵力,打韩国只用新兵即可拿下,秦国精锐,只能等待灭赵国大战。”
最后,嬴政说道:“灭了韩国之后,没有必要存在其社稷,都城也不留,韩国的地盘必须牢牢掌控,剩下的5五个国家,看情况再决定该怎么办,不着急,慢慢来。”
也就是说,六国很可能一国一个路径,天下大计只能灭六国之后最终确定。
如此且走且看的方法,才是秦国大一统的最佳办法。
当时的丞相王绾负责了所有国事,谋划做事也是最稳重的,而这个办法正是所有计策中最稳妥的,丞相王绾自然不会再有异议了。
之后进入兵事谋划,王翦主张不出动秦军主力,举荐内史将军嬴腾率内史郡以及咸阳守军,展开对韩作战。
秦军接下来的方针是蒙恬一军驻屯九原保护边境,王翦主力大军驻屯蓝田大营准备灭掉赵国,内史腾率关中及咸阳守军对韩作战;桓龁、蒙武之河外老军继续对赵袭扰,以使赵国不能鼓噪山东合纵;其余关塞守军,只保留河西离石要塞、东部函谷关要塞、东南武关要塞、西部陈仓要塞西处,每关两万重甲步军,只防偷袭之敌,不作任何出击。
韩王安八年秋,秋风萧瑟,落叶也回归了大地,这时,内史嬴腾率领五万步骑也开出了函谷关。
九月初,韩王安接到秦军统帅内史腾军使传书让其到达秦军大营,回都之后,向五国求援,五国爱莫能助。
韩王安九年一月,秦国昭告天下:韩国并入秦国,建立颍川郡。
三月,韩王安被秦军押送到毗邻韩原的梁山囚居。
公元前226年,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发动叛乱,秦国出兵平定叛乱。
叛乱平定之后,为了根除祸患,将软禁中的韩王安处死。
公元前230年春,秦王政十七年春,韩国正式灭亡。
十年之后,六国逐一被秦军铁骑消灭。
(其余五国,后面会有章节讲灭亡)